【黄岛文法讲坛(第50讲)】胡传志教授谈“古典文字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3-10-23 作者:田嘉欣,摄影:尚洁仪 审核:刘清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14

  1. 10月20日,黄岛文法讲坛第50讲在文理楼358会议室举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受邀作题为“古典文字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的学术讲座,副院长魏学宝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胡传志教授从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社会关怀讲起,指出古典文学研究不应埋头故纸堆,要注意研究与时代风气的结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从研究选题开始,就应该关注社会风气和时代需求。胡传志以宋辽金文学共同推动中华文学的演进和发展为例展开具体论述。胡传志指出,辽代既有相当成熟的契丹语言和文字,也不乏上至君后、下至僧俗的汉语文学,流传下来的辽代文学作品,体现出与中原传统汉语文学的亲缘关系,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此前汉文学甚至北宋文学的沾溉与滋养。尽管金代有女真文字,但是女真语文学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女真族受到汉文化的强大感召,快速汉化。到金中后期,女真贵族的汉语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已与其他汉族作家几无二致,这些都体现出与中华文学相通相融的大势。而宋代文化仍然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来自敌对政权的辽金文学传入宋王朝后,没有遭到刻意歧视和抵制,而是与中原传统文学互鉴并存。胡传志指出,宋辽金三代文学既多元并存,又具有一体性,特别是在融合北方民族文化方面,影响深远,为中华文学一体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产生重要意义。

胡传志认为,古典文学研究也要注意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新的技术工具与方法运用到传统的古典文学研究,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数字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古典文学研究的效率,揭示隐藏在文本背后显性与隐性的多种关联,在文献搜集整理、生平事迹研究、文学文本分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极大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学研究范式。

魏学宝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胡教授的讲座从社会关怀和数字人文两个角度,结合自身学术经历,对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方向引领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希望在座师生能够立足已有研究基础,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及时转变既有思维,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主动拥抱技术进步,推进古典文学的新发展。

 

主讲人简介:胡传志,安徽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安徽省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客座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等课题多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金代文学研究》(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金代诗论辑存校注》(获2017-2018年度安徽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二等奖)《元好问传论》等,多次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并获安徽省高水平导师称号。